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重大措施,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重大措施,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必須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科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新時代催生新舉措,新任務提出新要求,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對于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首要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實踐發展的必然,也是道路和制度發展的必然。因此,要更好地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具體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和全過程。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就是從建立健全黨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強化黨的組織在同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更好發揮黨的職能部門作用、統籌設置黨政機構、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等方面,對完善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作出具體部署,從而有利于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落到實處,有利于從制度上保證黨的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基本導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使黨和國家機構設置更加科學、職能更加優化、權責更加明晰、監督監管更加有力、運行更加高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強黨的領導,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推行依法治國,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重大進展,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治國理政的任務更加艱巨,唯有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完善為民謀利、為民辦事、為民解憂、保障人民權益、接受人民監督的體制機制,根本舉措之一就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具有系統設計、問題導向、重點突出的鮮明特征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目標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與以往機構改革相比,此次改革方案具有許多新變化和新特點。
改革注重系統設計。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部門先后進行了4次改革,國務院機構先后進行了7次改革。與以往改革更多地分別關注黨政系統內部的機關、體制改革不同,這次機構改革是經過系統設計的全面改革,改革對象包括黨、人大、政府、政協、司法、群團組織、事業單位、跨軍地,中央和地方各層級機構。改革內容除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外,還包括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統籌黨政軍群機構改革、合理設置地方機構、推進機構編制法定化和加強黨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領導等。這充分體現了本次改革的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機構設置、職能配置的系統性、整體性。
改革突出問題導向。當前,一些領域黨政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還不夠健全有力,一些領域黨政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權責脫節問題比較突出,一些機構設置和職責劃分也不夠科學,職責缺位和效能不高等問題比較明顯。這些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將會妨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本次機構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正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問題導向,以敏銳的前瞻性牢牢把握改革的方向,注重解決機構改革中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如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不再保留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將諸多監督職能綜合到一個部門,這樣就可以加強相關機構配合聯動,避免政出多門、責任不明、推諉扯皮等問題。再如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統籌配置行政處罰職能和執法資源,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等,這樣在行政執法過程中“多個大蓋帽管不住一頂草帽”的怪象便有望打破。
改革強調重點突破。本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另一特征是注重找準“主攻點”、牽住“牛鼻子”,著重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機構職能優化和調整,提高政府執行力。生態環境保護過去存在職責分散,各管一段的“九龍治水”局面。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整合了分散于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水利部、農業部和國家海洋局等部門的環境保護職責,從大環境大生態大系統入手,著力解決環境問題,保證持續用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為了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新組建了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不再保留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劃轉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制定職責到中國人民銀行。這樣一來,可以有效避免監管漏洞和監管重疊,在制定金融機構的風控標準時,也可以更好地協調統一,有助于建立起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長效機制。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充分彰顯了科學性、民主性、法治性
這次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務。而改革本身所具有的科學性、民主性和法治性將有助于下一步不折不扣地把改革的要求落到實處。
改革方案體現科學性??茖W性就是保證整個機構改革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和需要。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更加注重優化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堅持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加強相關機構配合聯動。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們對于“權力收放——職能調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條機構改革演進規律的清醒認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們對于當代世界主流改革趨向“整體政府”理念的吸收。另外這次機構改革新組建了應急管理部、退役軍人事務部、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等部門符合學界和人民群眾一直以來的呼吁,反映了機構改革緊盯世界強國的標桿。
改革落實體現民主性。民主性強調的是在多元社會現實的背景下,普通公民通過自由平等的方式,參與公共決策和政治生活,從而保護自身利益。因此可從過程和結果兩個層面來評價本次機構改革。在過程層面,這次機構改革方案是在黨中央領導下,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科學決策的結果,凝聚了各方面智慧。如中共中央于今年2月6日和28日分別舉行黨外人士座談會和民主協商會,就《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向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代表通報情況,聽取意見。在結果層面,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醫療保障局等部門的組建無不彰顯了這一點。
改革推進體現法治性。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必須堅持機構改革和法治相統一、相促進?!吨泄仓醒腙P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要求依法管理各類組織機構,加快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一是完善黨和國家機構法規制度。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研究制定機構編制法,增強“三定”規定嚴肅性和權威性,全面推行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制度。二是強化機構編制管理剛性約束。強化黨對機構編制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使用各類編制資源。公開機構編制有關信息,接受各方監督。嚴格機構編制管理權限和程序。嚴格執行機構限額、領導職數、編制種類等規定。三是加大機構編制違紀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嚴肅紀律和追責問責。
(執筆:黃振威;轉載自共產黨新聞網)